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東區青聚點logo
交流活動banner

自辦計畫介紹

:::

青年共創實驗室各期工作坊

第一梯次

利澤聲音藝術工作坊

利澤聲音藝術工作坊

團隊:延長線工作室

在現今的教育觀念中,實際透過五感來體驗環境等「五感體驗」的元素備受重視。計畫團隊延長線工作室,以藝術為取徑,籌劃工作坊。善用利澤地區與水、濕地、生態及老街等自然人文資源,採集利澤在地聲音,探索街區,重新認識在地,並期待透過聲音藝術工作坊之舉辦,形塑在地特色聲音遊程,未來可與多元的活動、教育產業結合,為地方帶來新樣貌。

《加禮遠》採編培力計畫

《加禮遠》採編培力計畫

團隊:文邑二手書店

在網路時代,一切都變得快速便捷。但宜蘭羅東文邑二手書店創辦人林冠旻相信——有些事就是只有在書店才會發生的事。計畫透過《加禮遠》刊物的編輯實作,吸引青年參與認識自己的家鄉,宜蘭。並以走讀、分享會等活動增加《加禮遠》之能見度,期待能促進有志青年在未來投入在地發展,並提升地方文化素養,促進更多在地與外地的認識,形塑地方認同。

樂水部落稻米品牌再包裝計畫

樂水部落稻米品牌再包裝計畫

團隊:稻穡區整合行銷顧問有限公司

提案團隊來自宜蘭大同鄉各部落的青年,以共好共榮為目標,串連部落資源,共同協助樂水部落的有機米產銷班做產品轉型。為提升有機米在市場推廣之競爭力,團隊透過凝聚部落產業重要關係人意見,重新設計再包裝,期待串連在地提升部落農產之價值。也期待透過活動將大同鄉與其他的產業串聯起來,讓大同鄉內各別的部落產業不再是孤軍奮戰,而是能透過群體戰的方式打造產業的亮點。

綠色療癒創森計畫

綠色療癒創森計畫

團隊:大農大富創森基地

位於花蓮光復的大農大富森林,在百年前因糖業之興盛,全盛時期曾有數萬人居住。後因產業轉型,人口快速外移、老化凋零。近年隨著生態觀光之發展,人氣才有復甦之景象。計畫團隊期待以觀光遊程設計及體驗活動之辦理,過活化及結合偏鄉三大產業「藝術產業」、「農業」、「觀光業」,發展光復在地森林產業鍊,供青年就業機會與創作平台,用創新與在地特色灌溉此片沃土,找回光復曾經的繁榮景況。

海島紀實河港走讀

海島紀實河港走讀

團隊:海波浪

宜蘭過去因豐富之水資源,發展豐富的水運系統,形塑在地許多重要市鎮鄉村。團隊以宜蘭河港、水文為主題,轉譯加值地方文化內容,策劃在地走讀行程。並參考台灣各處之體驗遊程與小旅行之經驗,預計發展羅東、利澤簡、蘇澳等地之走讀行程,透過走讀培養在地人才,發展穩固之商業模式,推廣宜蘭河港樣貌。

第二梯次

大鳥部落青年會

大鳥部落青年會

團隊:大鳥部落青年會

工作站成立不到半年的時間,透過這次東區青聚點的小計畫,開始磨練我們自己團隊能力及默契,經過兩個月的努力,第一次辦了菸草體驗課程,在司將老師的帶領之下,從影片觀賞,再到實際帶領學員採集菸草葉,以及現場耆老講解說明以前如何製造菸草等生活故事及文化。青聚點成果展期間,將菸草的故事文化帶到青聚點做展示,能讓更多人瞭解來自大鳥部落的珍貴文化,並希望有更多年輕人認識大鳥。

好心琴|窩吉他

好心琴|窩吉他

團隊:好心琴|窩吉他

彈唱體驗營 在實驗室執行期間持續與東區青聚點接觸聯絡,確認場地、活動形式、宣傳方式,開設了兩場工作坊,未來希望以巡迴工作坊的形式服務更多的學員,由於在中興文創園區,對某些學員來說太遠且不便利;未來期待能開發有交通接駁的措施或遠距的授課模式。在偏鄉音樂服務的過程中,發現了長久以來都沒有辦法被妥善解決的問題,像是專業師資難以久任、課後時段無人陪伴、對於就業生態過於陌生、交通問題導致外部資源難以輸入及內部需求難以被發掘等等,這都是下一階段窩吉他團隊必須去面對的挑戰。

留青計畫

留青計畫

團隊:留青計畫

青銀兩世代的平衡共存,已成為現代社會重視的問題,一個美好的社會需要兩邊的力量,會需要有長輩這幾十年來無論成功、失敗的經驗;同樣地,也不能缺少青年對社會議題的熱情以及行動力,相互配合,才能創造最大的利益。透過工作坊的舉辦,看到不同年齡層的想法,用不一樣的觀點看待世界,正是現代人需具備的,期望各個世代未來都要秉持這種互相尊重、交流的心態面對彼此。

Derek & Friends 私廚計畫

Derek & Friends 私廚計畫

團隊:Derek & Friends 私廚計畫

Derek & Friends誕生於今(111)年初的疫情期間,透過本次計畫接觸到宜蘭在地的小農通路(安孫好食)、餐廳(菜菜子)、民宿(Field田。宿),並結合這些團隊的元素,創作一系列的餐會料理,目前已在宜蘭試辦一場餐會,後續希望持續在宜蘭舉辦跨界的新餐會,透過料理開發、節目製作等形式,開發屬於宜蘭在地的新型態餐會型態。